找到相关内容97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三藏会归老婆禅

    很感激他的指示,只是觉得自己业障深重,并未对他人起嗔心。  “州先到黄檗处日:问话上座,虽是后生,却甚奇特,若来辞,方便接,后为一株大树,覆荫天下人去在”,睦州跟黄檗讲,前头问法的这个人是有根器的,...

    叶柏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3767575.html
  • 试探唯识法门在心灵环保中的应用

    的心态,使自己不敢坦然面对过失,这是心灵环保过程中的大忌。   第五嫉:嫉妒,是不能忍受他人的成就、优胜而起的嗔心。有嫉妒心理的人总是企图压倒别人、操纵别人,左右他人的情感,然而往往又由于勇气不足、...

    释法瑛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4367859.html
  • 唯识三十论释(2)——守培法师

    余九通二。此非正论。此十烦恼各具三性,颂有明文故。如嗔善则名恶性,嗔恶则名善性,善恶同嗔,即名无记性。  又云:此十烦恼,何界系耶?嗔唯在欲,余通三界。非。上二界虽不行嗔,非无嗔心,因无违境故不起故。...

    守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468370.html
  • 依师和皈依三宝

    嗔心,其罪过更大。  (三)不观上师之过  在皈依上师之间应谨慎观察,若无信心或信心不足,就不要皈依。当对其有了充分信心时再皈依,皈依上师后就虔诚信敬,不再观察其过失。《续部》有言:“看到优点得成就,...“不礼拜其他神祗”之意为对世间神如大天、韦纽天、湿婆等礼拜,即坏皈依戒,若皈依这些神,即毁皈依戒。  皈依法竟,“勿害众生”,若杀就肯定毁皈依戒,若以嗔心打众生,奴役它们,穿鼻、囚之于棚中,拔其毛发等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3868595.html
  • 释门归敬仪

    故大丈夫论云。修行大布施急性多嗔怒。不惟正忆念后作大力龙。修施陵懱人后生金翅鸟。施本舍悭故感财报。嗔心行事还兴毒害。故龙受形。见触伤等三种害物并由嗔生。况今行敬本为除慢。更增慢堕。已是业科。复起贪嗔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069603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六辑

    嗔心,和焦虑、或恐惧等,使呼吸急促。如经觉悟,便应端身摄心,专注数息。   八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 △坐禅时,感觉脸上似有蚂蚁爬行发痒,或时叮咬,用手去摸,却没有任何东西,这是什么现象? 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870232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慧日集(第一辑)

    了解自己的什么?  “我的思想、感受、嗜好、能力、对事物的看法,分析事物的方式等等,都可以完全掌握。总之一句话,我太了解自己了!”  那么请问:“你知道自己的贪念从何而生?为什么控制不了嗔心?你知道何时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270236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止观入门

    名为“住地烦恼”,现行名为“起烦恼”。什么叫住地?地有所依住与能出生的意义,如草木从地而生,依地而住。什么叫起?起是现起,如贪心或嗔心的当下,就是起烦恼。如现在不起贪嗔,但不能说没有贪嗔,只不过是潜伏不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570239.html
  • 黑蛇总义

    ,虽然有些内密在修外加行、内加行、正行,修六波罗蜜多等等方面,不但与其他密宗一样,甚至与显宗也如出一辙,然而,有些内密的不共同修法和行为,却是与众不同的。 举个例子:比如贪心、嗔心、嫉妒心、傲慢心等...

    慈诚罗珠堪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1670445.html
  • 唯识五遍行心所及其与现代心理学相关概念之比较

    、嫉妒等等。可以说,受的基本意义应该是通常所说的感受,而情绪与情感则是在受的基础上产生的,是受的延续和发展。如当我们有了快乐的感受时,就会生起贪心,当痛苦的感受生起时,就会产生嗔心。  虽然情绪有积极...

    廖乐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773550.html